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肺系疾病的困扰逐渐蔓延至年轻群体。中医如何理解这类问题?又是怎样以整体视角、温和调理见长的?我们走访扁圣中医馆,与韩广花大夫展开了一场对话。她从医三十余年,深耕肺病领域,融经典理论与临床实善于一体,逐步构建出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。

问:韩大夫,首先想请您和大家简单聊聊您的从医经历,让我们更了解您的诊疗背景。

韩广花:我与中医的缘分,是从祖父药柜前的药香开始的——小时候看他用几味草药、一根银针缓解乡邻病痛,便在心里埋下了学医的种子。后来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系统深造,又有幸师从山东省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蒲家祚先生、齐鲁名医刘模梧先生。两位恩师的教导让我受益终身,也为我后来的临床实践打下了根基。从医三十多年来,我始终守在诊疗一线,一边钻研经典,一边结合病例打磨技法,最终独创“温经消癥”疗法,在冲经散结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思路;同时坚持以舌诊辅助辨证,从舌苔厚薄、舌质色泽里捕捉病机,慢慢被患者亲切称为“辨舌活 CT”。如今在肺部相关疾病,尤其是肺结节的调治上,也积累了不少能切实帮到患者的经验。

问:您师从蒲家祚、刘模梧两位齐鲁名医,他们的诊疗风格差异明显,您是如何将两者的精髓融合到自己的临床中?

韩广花:两位老师的教学,恰好帮我补全了“辨证施治”的拼图。蒲老主张“治病必求其本”,比如看结节,他不盯着结节大小,反而追问患者“是不是常年怕冷”“是不是总爱叹气”,教我从根源找寒凝、气滞的症结;刘老则是“舌诊活字典”,他让我每天对着患者舌象记笔记,告诉我“舌苔白腻是痰湿,舌质瘀紫是血瘀,结节的‘根’就藏在舌头上”。后来我把两者结合,形成“先看舌象辨病机,再追病因调体质”的思路,比如遇到舌边齿痕重的结节患者,就知道要兼顾温阳和健脾,疗效比单一用药好很多。

问:在您看来,中医处理结节类疾病,最大的优势在哪里?

韩广花:是“整体观”和“因人制宜”。西医关注形态改变,中医则重视功能失调和内部环境的失衡。我们不只治疗结节这个“果”,更调整产生结节的“因”——例如气滞、痰凝、血瘀或正虚,通过中药、外治、导引等综合方法改善气血状态,让结节失去赖以生长的“土壤”。这是一种更为根本的治疗策略。

问:对于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结节问题,您有什么调护建议?

韩广花:年轻人的结节,大多与长期情绪压力、作息紊乱有关。我常建议他们:一是学会“放松”,情绪舒朗则肝气条达;二是避免贪凉饮冷,寒易伤阳,凝滞气血;三是适量运动,“动则生阳”,有利于气血循环。平时可适当用一些理气化瘀的食药材,如陈皮、玫瑰花、山楂等,但若发现结节,仍建议尽早就医,专业辨证后再行干预。

韩大夫温厚而笃定的言谈中,透露出她对中医传承与创新的坚持。她不仅以医术化解患者身结,更以仁心疏解其心结,延续着中医人“见病亦见人”的深厚传统。
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

推荐内容